“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鼻迕骷雷鎾吣?,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行孝品德的體現;在這一天焚香燒紙、寄托哀思本是中華舊俗,然而時至今日,這種祭奠方式卻帶來了環境污染等種種弊端。再加上近來我國多地疫情嚴峻,如何尋找清明節祭掃方式的“破圈之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考卷。
文明祭祀,觀念為本。節日因時代被賦予新的內涵,情感亦能超越儀式實現升華;積極轉變與時代不相符的落后觀念,是實現文明祭祀的重要基礎。歷史上,清明祭祀的來源悠久,因此要轉變社會觀念,不能急在一時,而應循序漸進。近年來,為加強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自覺文明祭祀意識,海南省民政廳大力開展移風易俗、逐步引導群眾開展文明祭祀,讓“講文明樹新風”不再流于表面口號,而是逐漸轉化成人們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也讓人們意識到,不同的祭祀方式,可以傳達出同樣的人文關懷——從源頭上徹底解決祭祀觀念沖突問題。
文明祭祀,科技為先。近年來,網絡科技與傳統節日的結合日益密切,各地對清明節祭祀方式已有很多出色的嘗試,一是祭祀物品環保,如“鮮花換紙錢”,讓文明管理的初衷與寄托哀思的傳統實現珠聯璧合;二是祭祀云端化,比如在當前疫情攻堅的關鍵時刻,“云踏青”、“掃墓網”等文明低碳的方式成為人們的新選擇。有愛不覺天涯遠,我們雖不能躬親祭掃,然而借助科技遙寄心香一束以表哀思,未嘗不是與先人情感的聯結——既樹立了綠色文明的殯葬新風,也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成為清明節在新時代成功轉型的一大亮色。
清明節的意義,在于對故人先輩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這種神圣的生命交流儀式構成了人們努力生活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在倡導精神文明的今天,我們同樣應文明祭祀,思念雖不被時間改變,傳達思念的方式卻可以與時俱進。時光如水,總是不言。讓思念與觀念相伴,讓清明與文明同行。(魏曉宇)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